2007/11/21

The Forbes 400 Billionaires vs. The Forbes One Billion

Oct. 15, 2007那期的Forbes Asia封面文章為「全美最有錢的400個億萬富翁(Forbes 400 – The Richest People in America)」,將全美前四百名身價超過十億美金的富翁們列出來,包含他們的目前身價、財富來源(公司及產品)、和年齡,更將前十名上榜者的婚姻狀況,有幾個小孩都列出來(美國人不是最在意自己的隱私嗎?為何要列出最有錢人的婚姻和家庭成員呢?是想讓其他人有機會加入他們嗎?哈哈)。

前十名的成員依序如下:William H. Gates III (Bill Gates’s kid, 59 Billion)、Warren Buffett ( 投資大享巴菲特,52 billion, 77歲)、Sheldon Adelson (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28 billion, 74 years-old)、Lawrence Ellison (軟體大廠Oracle創立人,26 billion, 63歲)、Sergey Brin (Google founder, 18.5 billion, 34歲)、Larry Page (Google founder, 18.5 billion, 34歲)、Kirk Kerkorian (經營賭場及投資,18 billion, 90歲)、Michael Dell (戴爾電腦創辦人,17.2 billion, 42歲)、Charles Koch (石油及一般用品,17 billion, 71歲)、David Koch (石油及一般用品,17 billion, 71歲)。

看到Google二位創辦人上榜其實不足為奇,我很驚訝的是他們竟然是和我同年!
我還發現前十名中有五位是資訊產業相關(微軟、Oracle、Dell、Google),其中軟體更占了四位(微軟、Oracle、Google)。果然軟體的經濟力量在這個「平的世界」中能趁勢而起。在二十五年前榜上有名的多是製造業大亨,而今上榜富人的產業別有很大部分是來自財務及投資,其他如科技業、和服務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反之食品業和製造業的比例是逐年下降。

根據Forbes資料,全球個人捐款最多的是Bill Gates (市值約101 billion)。但是捐款金額占個人財富最高的是Gordon Moore (市值12 billion, 占63%;);Bill Gates名列第二,捐款比例占個人財富約42%;第三高比例的是George Soros (俄羅斯投資大亨),市值約15 billion,占個人財富41%。我赫然發現榜上有人一毛錢都沒捐,仔細一看竟然是Steve Jobs (Apple創辦人及現任CEO)!!!

了解這些Forbes 400多有錢和婚姻狀況後,我有點沮喪,心想「這報導有何價值?只是讓我了解M型化趨勢(富者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想不到下一頁就翻到一篇名為「The Forbes One Billion」的文章。才在想到「怎麼還有啊!」,對於這些數不盡的財富有些不耐。仔細一看才發現這篇章是關於「全球十億最窮困的人」。原來這是Forbes編輯的美意,他們不只是列出全美最有錢的人,更要近一步讓這些上榜有錢人幫助這些最窮困的人(The Forbes 400 Billionaires vs. The Forbes One Billion)。

這些人多數為貧困的農家、很多住在沒水沒電的地方;這些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一美元(約新台幣33元)。若以較樂觀的預估,這些人平均每人每年收入(per capita income)為350元美金。而地球的另一端有1000名最富有的人共累積3.5 trillion財產;平均每位富人的每人每年收入約有3500億美金。所以這中間的貧富差距為「一百萬倍」。

我不是社會主義者,也不認為有錢人個個是奸商。只要是正當地憑實力賺錢,能賺多少錢就各憑本事。只是誰比這些聰明、有創意、又眾多有資源的企業家們更合適去幫助這些極端貧困的人、改善整體的生活環境呢?

Forbes並未說明要如何讓這些上榜的企業家們幫助這些窮困的人,只說明年要再帶我們來看看結果。讓我們拭目以待!

2007/11/04

The light in my heart went on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名是「How to Change the World-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updated version),作者是David Bornstein,一位專門寫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新聞的記者。他的第一本書「The Price of a Dream: The Story of the Grameen Bank」(就是描寫200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立的鄉村銀行的故事)榮獲紐約年度「哈利查平獎」媒體獎。

我在PageOne找到這本原文書時非常興奮,感覺撿到秘笈一樣,因為這本書是作者實地走訪全球,專訪二十位成功社會創業家,將他們奮鬥的心路歷程和事蹟紀錄下來。後來上網才發現,在去年這本書就有中譯本,書名為「志工企業家」(好怪的名詞,我覺得「社會企業創業家」或「社會創業家」比較貼切),由天下文化出版。我不知中文的翻譯如何,但若有時間,我喜歡看原文,以免Lost in Translation。

我是被封面的一句話給吸引住「“A bible in the field.”-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都這麼說了,能不拜讀嗎?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

今天看完的一個巴西的個案,讓我佩服不已。一個人可以用超過十五年以上的時間為一個目標奮鬥不懈。明明是政府該做的事,政府非但不做,反而還從中阻礙。Mr. Rosa不怨天尤人,為了解決眼前看到的貧窮、城鄉人口不均、環境破壞等社會問題,想方法找出源頭以改善。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的特質在此一覽無遺-專注於目標(focus)、勇於決解問題(problem-solving)、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貫徹始終(determinated)、更重要的是創新(innovated)。

個案擷錄如下:
[Category] Rural electrification農村電氣化
[Country] Brazil 巴西
[Social entrepreneur] Fabio Rosa
[Time] 1982~

[Problems]
Stage I ( 地下水時期)
1)在Palmares省,稻米是主要經濟來源。窮人因為沒有水可灌溉,所以非常貧窮(1/4的種稻成本用在水上;是世界其他國家的三倍)
2)取水最便宜的手法是取用地下水,但需要電。而這些農村沒有電(因為國家的供電的標準供電量相當高,因為安裝成本也相當高,窮農民無法負擔,安裝要7,000美元,等於是農民5-7年的收入)
3)在當地田裏,有一種草(red rice)長得很快,會降低稻米產出
4)政治因素:地方電力公司及水泥和鋁公司的聯盟抵制(既得利益者不願改變現狀);政府二度要求本計劃停擺
Stage II (太陽能時期, 1992~)
1)成本高

[Solution]
Stage I ( 地下水時期)
1)Inexpensive electricity + shallow artesian wells + monophase pumps = cheap irrigation.
2)Cheap irrigation + water seedling = more efficient land use, increased income, a rural future.
3)農民可以分期付款或向銀行貸款以付擔費用
4)1992 成立”for-profit company”以擺脫政府干預和政治因素影響,並且改用”太陽能”為電力主要來源

Stage II (太陽能時期, 1992~)
1)Solar energy + polywire + fiberglass posts = inexpensive electric fencing
2)Inexpensive electric fencing + Voisin managed grazing (有機)= higher yields, sustainable land use, a rural future.
3)針對更徧遠和貧瘠的地區
4)每月13元,農民可以分期付款或向銀行貸款以付擔費用

[Funding]
利用community人力,結合地方政府,和銀行專案貸款給農民

[Results]
Stage I ( 地下水時期)
1)1988, 400個農村家庭受惠,400美元即可安裝電力,收入由每月50-80美金增加到200-300
2)1/3受惠的家庭是由因本案由城市回流的人口(減少人口外移)
Stage II (太陽能時期, 1992~)
1)農作產出提高二到三倍,在特別貧瘠的地方,可提高到五倍
2)產出的有機牛奶,肉類,和水牛起司可進入歐洲等有機農品市場銷售,因此農民主動要求使用其方法
3)資本回收期為3.5-4年,報酬率為20-30%